坎儿井,新疆吐鲁番烈日炎炎下,探寻生命之源的古代奇迹,与长征、大运河比肩的伟大创举

吐鲁番 更新于:2025-09-05 06:45
  • 13784652537
    井是新疆吐鲁番火热干旱地区寻找水源、保护水流的一项伟大创举,是与万里长征、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。它由竖井、地下渠道等组成,总里程约 5000 千米。吐鲁番气候极端,高温少雨,可坎儿井硬是让这儿瓜果飘香。坎儿井真是了不起的工程!
    小时候第一次跟着爸妈去吐鲁番,我算是见识了啥叫“火洲”。七月的天,太阳跟个烧红的铁球似的挂在天上,烤得人头皮发麻。地表温度据说能到七十多度,走在柏油路上,鞋底都感觉要化了。我当时就纳闷,这么热的地方,哪来的水种葡萄啊?路边的导游阿姨指着远处戈壁上一个个小土堆说:“那底下就是坎儿井,水都在那儿藏着呢。”
    后来住在当地老乡家,房东大爷姓艾力,七十多岁了,说起坎儿井眼睛都发亮。他说他家祖辈都靠坎儿井过活,小时候他跟着爷爷去“看水”,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多机器,全靠人守着。他带我去村头看竖井,就是坎儿井的“透气孔”,隔个百十米就有一个,井口用石头垒得整整齐齐,也就水桶那么粗。大爷往井里扔了块小石子,过了好一会儿才听见“咚”的一声响,“深着呢,有的井得有几十米,以前挖井全靠人,绳子吊着下去,一镐一镐凿,苦得很。”
    我趴井口往下瞅,黑黢黢的看不见底,只觉得有股凉气往上冒,跟地表的热浪完全是两个世界。大爷说这就是坎儿井的妙处——水在地下流,太阳晒不着,风刮不着,蒸发得少。吐鲁番一年降水量才十几毫米,蒸发量却有几千毫米,要是水在地上淌,没等浇地就没影了。可坎儿井的地下渠道像毛细血管,把天山融雪和地下水一点点引到村子里、田地里,几百年了,从没断过。
    那天下午,大爷带我去他家的葡萄园,葡萄藤爬满架子,绿得发亮,一串串紫葡萄垂下来,看着就流口水。他拧开地头的水龙头,清水“哗哗”流出来,捧一捧喝,凉丝丝的,带着点土腥味,却甜得解渴。“尝尝,这就是坎儿井的水。”大爷摘了串葡萄递给我,“没有这水,这葡萄能这么甜?连叶子都长不出来。”我咬了一口葡萄,汁水在嘴里爆开,甜得眼睛都眯起来了,心里突然就懂了——坎儿井哪是冷冰冰的工程啊,它是活的,是带着温度的,是老祖宗把命搭进去,给子孙后代留下的“救命水”。
    现在每次吃吐鲁番的葡萄、哈密瓜,我都会想起艾力大爷的话。那5000千米的地下渠道,不只是水在流,更是一代代新疆人过日子的盼头在流。老祖宗用智慧在火洲里挖出了一条“水脉”,也挖出了活下去的底气。坎儿井了不起,更了不起的是那些凿井的人,是他们把戈壁滩变成了瓜果之乡,把绝望变成了希望。
   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