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姐瘦身
岁月如歌(67期)
-----读《走到人生边上》
今天是阳历2025年5月18日星期日。
来吐鲁番吃桑梓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年的“必修课”。以前上班的时候都是全程高速,早上很早就出发,9点多就到了,来过吐鲁番的朋友都知道,桑梓最好吃的季节一般温度都会在40度左右,很热。只有早上或者下午6:30以后,温度才“适合”人出门。因为时间紧,不自由,下午也就返回乌鲁木齐了。
这次不一样(或者说以后都不一样了),退休了时间也就自由了。今天是在吐鲁番待的第四天。毕竟吐鲁番是自己的老部队,最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这里渡过的。爱人和姑姑两人天天出去玩,我只在“营地”待着。四个白天哪里也没有去。可能有三个原因吧:一是天气热,二是来之前我刚跑了个20公里,来的那一天又开了一天的车,体力没有缓过来,三是既然体力不够,但头脑不累我想把杨绛《走到人生边上》认认真真读完。第三个原因才是这4天那里也没有去的主要因素。我想和96岁的杨绛进行一次跨时空跨维度的交流。我太想知道一位96岁的老人是怎么看待人生的,又是怎样渡过所有亲人都先她而去后的余下的不多时光。
四天过去了,我读完了《走到人生边上》。先说这四天的感受,首先我忘记了酷暑的天气,似乎觉得40度的火洲也没有那么热了。吐鲁番新区茂密、粗壮的树木,把停车场装扮得遮天蔽日,时不时竟然能给人带来丝丝清凉!因为我是带着“问题”看的这本书。总体讲好象很平淡,只是杨绛在独处的时候的静静思考,她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。所有的亲人都只能在梦里或者回忆中见到。为了打发时间吧(我自己认为的),她还写了《我们仨》。我还没有看。书中讲了96岁的她对于神、灵魂、良知、人生意义的个人见解。还讲了在她这一辈子中,所遇见的人和事。在她独处的时候还静静地观察过窗外那一对喜鹊是如果筑巢,如果面对小喜鹊的死亡,大喜鹊和一群喜鹊的“集会”的场景,写的很细。不哀婉很平淡。
特别是在书的最后由别人口头讲述的“故事”。她只是用笔记述了一下,没有发表任何议论。让我总是想起那些情节。
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人生的经历不一样,知识面不一样等等吧,人只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看问题。《走到人生边上》。对于我的启发和震动还是比较大的。似乎解决了我总是想到处“流浪”的深层心理原因。我四处流浪不就是想找到所谓的“意义”吗?不就是想让自己为活下去找个“理由”吗?
《走到人生边上》前半部分,看似在讲神、人、灵魂、肉体等等的关系。估计很多人在看这本书之前都会有相同的理由,想让杨绛先生告诉我们,到底世界上有没有神、人死后灵魂到底去哪里了?等等吧。
当然不会有答案。
如果没有到一定年龄读这本书,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很乏味,感觉不知所云。因为以上这些问题,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正面或者肯定的。
现在我说说自己的感觉,希望读到我这篇心得的朋友,不要“喷”我。
一、没有信仰的人不要纠结于不断地去找信仰。人生苦短,特别是书中那些杨绛先生记录的琐事,都在告诉你这个道理。认认真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你应该用心对待的。当你不理解的时候,不要说别人的“虔诚”是假的,也不要说别人的“上帝”是不存在的。要多一份包容、多一份理解。
二、把注意力放在身边的人和事,用心去感受那里的冷暖。让时间慢慢流失。人生了一定年龄似乎都害怕死亡。特别是中国人不敢面对。很多人喜欢用孔子的“不知生、焉知死!”来给自己解脱。不要去想这些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,出去走走,接触接触大自然,呼吸一下不同地方的不同空气与气息。在空间场境不断的变换中充实自己,让时光慢慢流走。
三、实在走不动了。就在回忆中消磨时光。那一天总会到来,不管你怎么样想让自己健康都是徒劳的。《走到人生边上》让我明白了。不管什么事都不要太执着。非得要追问个所以然了。用佛语讲:就是太痴。让心安静下来。回忆回忆那些快乐不快乐的时光。象书中写的那些小故事。家中失火啊、先生爬树啊,小喜鹊筑巢啊。看着看着,想着想着,时光也就慢慢中止了。
对于普通人,我们应该相信96岁的杨绛,特别是50以后的普通人,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。挺好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