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吐鲁番举办2025年群众村晚活动以文化盛宴谱

吐鲁番 更新于:2025-04-30 15:00
  • 淡泊恬静

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2025年"群众村晚"活动于4月12日在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乐园景区盛大启幕。这场以"火洲同庆·丝路欢歌"为主题的文化盛宴,通过歌舞展演、非遗展示、美食体验等多元形式,生动展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,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,吐鲁番正以文化润疆的创新实践,将葡萄架下的欢声笑语化作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密码。

    多元艺术交织的文化磁场

    当开场歌舞《火洲同庆·丝路欢歌》的鼓点响起时,麦西来甫风情庄园瞬间化作流动的文明博物馆。维吾尔族舞者旋转的裙摆间,隐约可见波斯细密画的装饰纹样;哈萨克族歌者喉音技巧里,沉淀着草原游牧民族的苍茫记忆。这种艺术交融绝非简单拼贴——编导团队耗时半年走访吐鲁番各大村落,从老艺人的即兴弹唱中捕捉灵感,最终将十二木卡姆的复杂曲式解构成现代人易于共鸣的旋律框架。

  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《千井润心田》这个节目。舞者手中飘动的蓝色绸带,不仅是对坎儿井暗渠的写意表达,更暗含着深刻的文化隐喻。当领舞者抖开二十米长的艾德莱斯绸时,观众席里几位银发老人突然热泪盈眶——这种丝绸的染色技艺曾因工业化冲击濒临失传,如今通过非遗保护重现舞台,成为连接代际记忆的具象符号。艺术指导阿迪力在后台透露,绸缎舞动的轨迹其实复刻了坎儿井竖井分布图,这种将地理密码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设计,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惊人的当代性。

    舌尖上的文明对话

    穿过主舞台往东的美食长廊,堪称一部用味蕾书写的丝路通史。十座传统馕坑排成半月形阵列,七十岁的打馕师傅木合买提正在演示家族秘传的葡萄藤纹压制技艺。"每个纹路都有讲究,"他指着馕面边缘的波浪线,"这是模仿火焰山的褶皱,中间同心圆代表坎儿井的天窗。"如今这项技艺已被开发成文创项目,游客可以用特制模具在面团上印制个性化图案,现场烘焙的融合款馕饼既有玫瑰花酱的甜香,也不乏芝士培根的创新尝试。

    非遗展演区的桑皮纸工作坊里,国家级传承人阿依古丽正在指导游客制作灯笼。当有位小女孩突发奇想把葡萄汁掺入纸浆时,原本程式化的体验活动顿时迸发新意。淡紫色纹路在桑皮纸上晕染开来,既保留了纸张的透光特性,又增添了几分童趣。这种跨越年龄的共创,恰恰印证了非遗活化的关键——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同时,为当代生活留出创新接口。工作坊外,十二个民族特色美食摊位组成"舌尖上的联合国",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(油炸面食)与四川冰粉比邻而居,蒙古族奶疙瘩和法式可丽饼共享餐盘,这种混搭看似突兀,却暗合了丝绸之路上持续千年的味觉交流史。

    科技赋能的文化新生

    在摄影书画展区,一组对比照引发观众长久驻足。1958年的黑白照片里,维吾尔族大娘正用陶罐舀起坎儿井水灌溉葡萄藤;2023年的航拍图上,光伏板矩阵与葡萄晾房在绿洲上构成几何图案。策展人巧妙运用增强现实技术,当手机扫描老照片时,屏幕会浮现出对应位置的新貌三维模型。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手法,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型。

    最令人惊喜的当属AR技术(增强现实)在非遗展示中的应用。游客佩戴特制眼镜观赏十二木卡姆表演时,眼前会浮现出乐谱的立体投影,每个音符都对应着不同的色彩光谱。来自深圳的科技团队负责人表示,他们采集了三十位老艺人的演奏数据,将微分音程转化为可视化图形,"就像给传统文化装上了GPS导航,让年轻观众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精妙"。这种数字化尝试并非取代传统,而是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——当维吾尔族都塔尔琴师发现自己的即兴变奏能生成动态光影时,传统艺人的创作激情被再次点燃。

    永不落幕的文旅实验

    作为活动场地的麦西来甫风情庄园,本身就是一个文旅融合的典范案例。白天,游客可以深入坎儿井地下暗渠,在清凉水声中感受古代水利智慧;傍晚,光伏板矩阵化身为露天影院幕布,播放着丝绸之路的纪录片;深夜的"村晚"舞台则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空枢纽。这种"全天候文化消费链"的设计,使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4.7小时,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2%。

    在景区南门的创意孵化站里,脏辫青年艾力正在教游客设计艾德莱斯绸纹样的手机壳。这个由文旅局扶持的创客空间,已经孵化出坎儿井主题婚礼策划、桑皮纸手账本等37个文创品牌。"我们不做简单的文化搬运工,"艾力指着墙上的设计图说道,"你看这个十二木卡姆旋律可视化项目,既保留了传统音阶体系,又加入了电子音效元素。"这种创造性转化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,某款将葡萄晾房结构转化为模块化积木的文创产品,甚至登上了国际设计展的领奖台。 (bowigu.com)

    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

    活动现场最动人的场景,发生在《擂台欢歌迎春风》的即兴互动环节。当哈萨克族黑走马舞者与街舞少年同台竞技时,原本的才艺比拼逐渐演变成教学相长的文化交流。蒙古族呼麦艺术家与说唱歌手发现彼此的节奏律动存在神秘共鸣,当场创作出融合作品《戈壁·都市》。这种打破艺术门类壁垒的共创,正是民族团结最鲜活的注脚。 (www.huaerdouxiele.com)

    在书画创作区,农民画家帕尔哈提正在用葡萄汁调和矿物颜料。他的《夜市长卷》里,维吾尔族烤串师傅与汉族游客碰杯畅饮的场景旁,题写着"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"的汉维双语题跋。当被问及创作理念时,这位仅受过初中教育的老农说出令人深思的话:"坎儿井的水从来不分灌溉的是哪个民族的葡萄园。"这种朴素的认知,恰恰印证了文化润疆工程在基层扎根的深度。

    暮色渐深时,清洁工开始打扫满地的葡萄叶。但文旅局工作人员的手机里,下个月沉浸式演出的设计图正在闪烁——AR技术将让坎儿井水流中浮现出古代商队的身影,十二木卡姆旋律会随着游客脚步变幻节奏。这场永不落幕的文化实验,正在用最生动的方式证明:当传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,当民族艺术突破地域边界,吐鲁番的葡萄架下,终将结出人类文明交流的新果实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